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镇雄以古镇小米多村彝族歌舞

镇雄以古镇小米多村彝族歌舞

关键词:彝族歌舞,喀红呗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镇雄之窗本地频道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657200.cn/bendi/
  • 感谢 ynzx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6086

    已有-1网友参与纠错

一、基本概况


小米多村位于镇雄县城西南部,距县城50公里,距乡政府11公里。与贵州省赫章县财神镇相邻,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,总户数512户,总人口2139人,其中彝族206户,人口945人。全村国土面积125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2687亩,以包谷、洋芋、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,经济作物有核桃,板栗等。
小米多村属以古镇的河谷地带,二半山及高山地,土质属大黄泥和冷沙地,地势陡峭,辖区内有一条河流(溜沙河)通过,过境15公里,最高海拔2125米,最低海拔1720米,相对高差405米,平均海拔1830米。气候恶劣多变,年平均降雨量1159毫米,平均气温125℃,最高气温34℃,最低气温-5℃,年日照时间1512小时,无霜期280天。
镇雄县的彝族有上千年的历史,散居各地,28个乡(镇)属聚居区。分黑白两种,黑彝少,白彝多。清代“改土归流”以前,彝族土司世袭,一直掌握镇雄政权。镇雄彝族自称“纳苏濮”、“纳苏”,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。在镇雄境内,略有方言上的差异。小米多彝族属黑彝,语言和习惯保存完好。

二、小米多彝族歌舞的基本情况


彝族文化艺术历史悠久,依据文献和考古资料,彝族先民昆明族在战国时期征服了濮人十五城,进入屈流大雄甸(今镇雄一带)。《尚书》记载“和夷”意即山坡上的民族,显然与彝族先民有关。彝族好山居,以畜牧、狩猎为主,有自己的语言和古老的爨文。彝文古籍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,民间还广泛地流传着古歌、传说和故事。彝族信奉多种神教,主要崇拜竹、木、龙、虎等物。巫师叫“毕摩”,精通彝文、巫术,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风土人情,是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。
据彝族老人讲,彝族歌舞流传下来,主要以自然村寨开展活动,遇到节庆和祭祀均载歌载舞。小米多村的彝族歌舞以集体性为主,有传承人传授和编制。从老年妇女到青年男女均会跳。舞蹈,已成为本地彝族同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,其歌舞内容与自己民族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。主要有:《喀红呗》、《酒礼歌》、《撒麻舞》、《栽花舞》等。从风格上看,《喀红呗》古朴稳沉,苍劲有力,氛围严肃,技巧性高,舞者手持布帕和马铃铛,节奏铿锵,生动逼真。《酒礼歌》则悠扬婉转,轻松细腻,《撒麻舞》、《撒荞舞》潇洒自如,叙事性强。不论是婚丧嫁娶,还是修房盖屋,都要唱歌跳舞,逢年过节更是歌声嘹亮,舞姿蹁跹。悲哀忧愁时,要唱要跳,排忧解愁,宽慰心怀;喜悦欢乐时,载歌载舞,抒发胸中的激情,兴致更高。真是一日不唱闷得慌,三天不跳脚发痒。丧葬,民间风俗认为:不唱不哭,死者不安,活者惭愧。婚嫁,歌舞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,而且歌手必须能歌善舞,男家先派精干歌舞,熟悉风俗民情的两个押礼先生去女家迎亲。押礼先生进屋后,要唱《粗母作候》,意为押礼先生的迎亲酒礼,唱时上身伴随舞蹈。女家一群女歌手尽出难题,内容天文地理,海里山中,无所不包,押礼先生必须马上用歌回答。如果押礼先生唱不赢女家的众位歌手,不仅脸上无光,而且不准喝酒吃饭,只得挨饿。歌舞的重要,由此可见一斑。
小米多村彝族歌、舞、乐三位一体,密不可分,受民族的传统生产影响,目前还未出现具有较高技艺的歌手、舞师、乐师。歌舞中,《喀红呗》具有突出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,更具有民族歌舞的代表性和标志性。《喀红呗》用彝族生产、生活用具—手帕作道具,用畜牧民族特有的马铃铛作道具兼伴奏乐器,舞蹈从头到尾在挥动的手帕和“铛、铛、铛”的马铃声中进行,有快有慢,跌宕起伏、节奏十分鲜明。舞蹈韵律古朴生动,曲调、音乐律动、舞蹈语汇和谐统一,较好地反映出民族特性,同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。该舞蹈曾参加20世纪80年代初期镇雄县举办的民族民间歌舞汇演。上世纪80年代中期,镇雄县文艺工作者以此舞蹈进行艺术创作,取名《竹魂》,由县文工团进行编导并在县内演出,继而参加昭通地区文艺汇演,获得编导、演出一等奖。
目前,小米多的彝族歌舞无专门和固定的队伍,但以村寨为单位都能形成10-30人为群体的文艺骨干,以当地老彝人的一声召唤和篝火为讯号,立即就能开展活动。演出服装多由彝族妇女织布、染色、刺绣手工制作,蓝色的衬底点缀着色彩艳丽的各式图案,厚重中透着亮丽。妇女服饰色彩鲜艳,尤为漂亮。
过去,彝族跳舞只在春节、火把节等节庆活动时跳,现在则放宽了许多,村民们高兴时候跳,有贵客来或有邻村、寨邀请出去也跳。小米多的彝族歌舞参加过县里举办的节庆活动,参加过县里举办的民族民间歌舞汇演。
小米多村的彝族歌舞,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,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,以《喀红呗》为代表的舞蹈更具有突出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。(熊奎龙 成忠义/文)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-1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13619412433 传真: 邮箱:549494058#qq.com
地址:云南省镇雄县南翔路中段 邮编:6572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镇雄猫猫抓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